運營一年多后,隨著《廣東省醫療機構非基本藥物醫保目錄交易競價品種分組目錄的通知》下發,全國藥企盼了5年的廣東非基藥醫保產品即將迎來2009年陽光采購以來的首次采購。
《醫藥經濟報》記者近日從廣東省藥品電子交易平臺獲悉,第一次非基藥醫保產品采購正在報量,待有關議價規則正式發布后,將馬上啟動入市價制定程序,企業即可報價參與議價。
廣東大標時隔5年重新啟動,必將再次掀動全省藥品供應格局。記者采訪發現,廠家的心態普遍更為輕松:一方面,原中標企業信心十足,未中標的廠家則迎來進入契機;另一方面,廣東藥品交易在中標數量上比過去更透明,規則之下,更考驗企業的能耐。
有關機構對上述分組目錄進行的統計顯示,本次非基藥產品采購報名的品規數有10515個,其中組內獨家品規近3000個。這些組內獨家品種與過去陽光采購模式不同的是,進入組內獨家未必高枕無憂。按照平臺規則,競價組競爭焦灼可以想象,但組內獨家產品的情況既取決于議價規則和入市價的確定,也取決于競價組廝殺的程度和醫院的決心。
“獨家”也將忐忑
依據過去多年各省的經驗以及廣東省藥品交易平臺的有關競價規則,非基藥醫保產品進入競價組即宣告進入“死亡之組”,競爭可謂慘烈。有分析人士稱,廣東交易規則可能引發的價格戰傾向非常強,有獨家品種、劑型和規格才能區別于對手。
但平臺交易之下,哪怕是組內獨家,或許也要“忐忑”了。本輪廣東非基藥醫保產品交易與其他省份大標最大的不同或許就在于獨家品種可能面臨的挑戰不一樣。
在雙信封模式中,基本上獲得組內獨家的產品很大程度上已宣告勝利,但按照《廣東省醫療機構非基本藥物交易辦法(征求意見稿)》,對于非基本藥物的交易,要求“轉議價的醫保目錄獨家品種、非醫保目錄品種及無入市價品種,由醫療機構遴選品規和生產企業在入市價之下自行、區域集中或委托交易機構,通過交易平臺議價,實行網上交易”。
這意味著將有近3000個組內獨家產品全需進入議價環節,而廣東最終的議價規則在征求意見后仍未下發正式稿。記者獨家獲悉,比如質量分層方面,甚至可能還有所調整。
“組內獨家進行議價,以前的陽光招標模式是‘人機對話’,基本上企業有一定議價能力。新的平臺模式下大標并未進行過,接下來,確定的議價規則將出臺,第一道關卡便是平臺制定的入市價——入市價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組內獨家產品的價格松緊程度,但最終制定到何種水平,企業現在也沒有太大把握。”翰宇藥業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
該人士解釋,以廣東平臺運營一年多的結果來看,基藥產品在該省的降價幅度其實并不大,按此思路,非基藥醫保產品估計也不會受太大壓制。如果不是組內獨家品規,在廣東市場的存活幾率應該是很低的,競爭非常激烈。“但基藥獨家品種的價格沒有降下來一直受關注,政府會否在非基藥醫保產品環節‘開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畢竟非醫保組內的獨家產品數量是比較多的。”
市場近身肉搏
對于“政府會否拿非基藥開刀”的擔憂,記者獨家獲悉,廣東平臺不會用特別的行政手段限制藥價。同時,這并不代表就此高枕無憂,行政放開之下,市場的角逐或許更加犀利。
“交易方面,分入競價組的產品無需多說,哪怕是組內獨家,根據之前要求,獨家產品如有不同劑型、不同規格的產品在其他組,需進行差比價,那么對于非真正意義上的獨家品種而言,入市價或最終報價可能更多受到競價組同通用名產品最終競價結果的影響。”有接近廣東省藥品交易平臺的有關人士如是解釋。
而采訪中,企業人士擔憂的另一點在于醫院議價環節。醫院的采購量會到什么水平?組團還是單獨談判?由于醫院需要報量,組團議價的話企業更易判斷底價,如果是單家醫院議價,則存在更多不確定性。
“醫院議價動力大不大也要考慮到。按照重慶模式操作的話,藥企會比較放心,重慶入市價之后,醫院基本按報價采購,并沒有再砍價的意思。”廣州某藥企政府事務人士指出。
該政府事務人士進一步向記者解釋,廣東交易模式下,具體產品的價格廝殺程度取決于產品本身市場的競爭屬性,一些多廠家生產的通用名產品會比較難熬,畢竟要在競價組“火拼”,規格或劑型獨家的也需進行差比價。
廣東市場的近身肉搏程度,也讓產品出口歐美的深圳立健藥業作出了艱難抉擇。“基本不參與廣東大標市場。”該企業負責人歐陽青對記者表示,希望在藥品采購中仍需注重產品質量,而非完全關注價格,畢竟藥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