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8月17日電 題:政策助力 群眾有動力——重慶豐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聞
新華社記者周文沖、周凱
傍晚時分,陳順珍走上山坡,在自家菜地里查看花生長勢。再過兩三天,她搬到場鎮上扶貧搬遷安置點后,種的第一茬花生就要收獲了。
陳順珍家住三峽庫區的重慶市豐都縣虎威鎮高山上。去年6月,一家三口從山上的老房子搬到虎威鎮大池場鎮五角丘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住進一套三居室的新房。這個安置點建有2棟84套安置房,其中31戶是和陳順珍一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陳順珍的新房,衛生間、廚房干凈整潔,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等家電一應俱全。站在自家客廳的窗戶前,陳順珍和記者聊起一年多來生活的變化。“以前老房子是土灶和旱廁,下山趕場買東西要走一個小時。”陳順珍說,現在下樓過一條馬路,就是安置點專門配套的農貿市場,快遞點、健身廣場、社區服務中心也都在家門口,比過去方便不少。
但在搬遷之初,陳順珍有些不放心。“我50多歲了,當了半輩子農民,只會種地,下山后遠離土地,能做什么呢?”
“十三五”期間,豐都縣共實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1773戶7369人。為了讓貧困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該縣從提升公共服務、產業帶動、就業幫扶、社會保障等方面發力,確保每個搬遷貧困戶至少有1人實現穩定就業或參與1個持續增收項目。
過去住在山上時,丈夫何仁昌常年在外務工,留下陳順珍在家照看兒子。在安置點,陳順珍夫婦都找到了工作,一家人團聚了。“政府幫我安排了場鎮道路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有1700元的工資,丈夫就在樓下生產體育用品的扶貧車間上班,每月收入2000多元。在家門口就業,生活開銷低,算下來也不比在城里打工賺得少。”陳順珍說。
考慮到易地扶貧搬遷戶過去在自家房前屋后種蔬菜的習慣,當地政府在安置點附近的一處山坡上,劃出5畝菜地,分配給搬遷戶。陳順珍家也分到一片菜地,全部種上了花生。
在安置點附近,記者看到當地一家農業公司建設的水產和蔬果產業園即將完工,其中甲魚養殖項目已經投產。虎威鎮干部宋曉文介紹,產業園建好后,將每年給村集體經濟分紅1.7萬元,搬遷貧困戶分紅4.7萬元。
除了幫助貧困戶就近就業,豐都縣還大力探索“扶貧資金變資產,資產租賃享收益”的資產收益扶貧路徑,構建扶貧利益聯結分配模式。在虎威鎮的金雞扶貧產業項目基地,記者看到一排排現代化的養雞舍已建成投產,一期項目存欄蛋雞60萬羽,明年滿產后年存欄量可達240萬羽。該項目由豐都縣一家國企建設廠房,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租用,豐都縣每年收取租金約3000萬元用于購買貧困戶公益性崗位和醫療救助。同時,該項目還能提供就業崗位約500個,并帶動飼料、包裝、倉儲等配套產業發展。
“現在房子好、環境好,我們一家脫貧致富的動力更足了,好政策加上自己勤勞,生活肯定越過越紅火。”陳順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