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崇左8月19日電 題:壯錦變“潮”出國門 織娘居家即脫貧
作者 陳冠言
投梭、拉扣、踩踏板,伴隨著“哐當、哐當”的節奏感,經緯線在12歲的潘俊欣手中織成了一幅美麗的壯錦。8月17日,潘俊欣在位于廣西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的家中向記者展示了自己這項特別的興趣愛好。
8月17日,12歲的潘俊欣在位于廣西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的家中向記者展示織壯錦。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潘俊欣的媽媽李雪嬌介紹,她和潘俊欣的外婆黃秀娥在兼顧農活、照顧家庭的情況下,每天都會花2到4個小時坐在織布機前織壯錦。從小耳濡目染的潘俊欣,從去年開始,放學之后,也學習操作機器。不同于其他小孩,潘俊欣學習織錦的毅力異于常人,沒過多久就掌握了獨立織錦的技巧,成了該村最小的織娘。
雙蒙村板池屯與越南僅一山之隔,壯錦非遺技藝在村里代代相傳。8月17日,2020年龍州壯錦“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收益發布會在板池屯舉行,潘俊欣家領到了上一季度的織錦收益6000余元(人民幣,下同)。
8月17日,12歲的潘俊欣與母親李雪嬌在位于廣西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的家中向記者展示織壯錦。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同潘俊欣家一樣,當天該村47名“居家就業”的織娘共領到了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派發的收益金14.7萬元。其中,48歲的織娘沈秀榮以6166元位居本季收益榜榜首。沈秀榮20歲的兒子多年前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幾乎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家中還有位80多歲的婆婆,丈夫也不便離村務工。在村民眼中,沈秀榮成了不幸的代名詞,于是她時常閉門在家,很少與其他村民交流。
2016年,廣西一家企業在廣西文化和旅游廳、廣西博物館、龍州縣政府的配合下,在該村建立了龍州壯錦技藝工坊,利用“在家織錦、居家創收”模式幫助貧困戶、留守婦女增收,沈秀榮從那時起開始學習織錦,通過壯錦逐漸改善了生活,成為村民們羨慕的對象。
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會長、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卡介紹,在雙蒙村板池屯,全村170多戶參加到“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織錦隊伍中就有50多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均已脫貧。如今板池屯的女性幾乎都學習了壯錦織造技藝,這些織娘利用空閑時間織錦,年收入可達一萬元以上。2017年,龍州壯錦技藝工坊成功推出系列織錦產品,目前織錦產量年均增速達15%,年產值接近80多萬元。
賀卡表示,金壯錦公司在傳統壯錦的編織中,融入較先進的設計理念,并借助電商平臺和各類展會,將非遺產品推向國內外市場,從而免去織娘的后顧之憂。2019年,公司在意大利建立中意壯錦設計中心、中國壯錦文化推廣中心,自籌400萬資金與國際知名意大利品牌設計團隊、中意文化交流協會共同打造中國廣西壯錦品牌運營團隊,創立廣西壯錦品牌杜納赫卡,把廣西壯錦等中國品牌推向歐洲市場。
崇左市委常委、龍州縣委書記秦昆表示,壯錦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與泰國錦、老撾錦等東南亞織錦一樣,壯錦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材料、制作工藝方面,急需借助科技手段進行改良,同時在用途及市場開發方面也需要不斷創新。龍州縣文化管理部門將會同相關企業深入整理壯族織錦的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現有產品題材、樣式、功能,推出更多滿足社會需求、具有更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爭取讓傳統手工技藝實現“生產性保護”和“推廣性傳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