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我們的生活和城里人沒什么區別”
——新疆未脫貧貧困縣采訪之一
作者:本報記者 劉平安 王瑟 光明網記者 姚坤森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8日11版)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印象中,位于沙漠邊緣的新疆和田地區,因為受自然環境的制約,交通、網絡發展滯后,甚至吃水、住房也一直是大問題。但等我們來到和田各個縣鄉,四通八達的高速路和高等級公路,早已讓昔日交通落后的和田地區農村,變成了道路通暢的現代化鄉鎮。
達里雅布依村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曾是我國最難到達的村落,距離和田地區于田縣城238公里。在無路的過去,這里幾乎與世隔絕,村里的水、電、路、通信、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極為落后。村里363戶人家,貧困戶就有299戶,貧困發生率超過82%,是“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典型村莊,也是新疆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艱中之艱。
2015年,達里雅布依村被確定為新疆首批“易地搬遷脫貧”的村莊。通過易地搬遷,達里雅布依的村民向南走出沙漠100多公里,在距離縣城90公里的克里雅河畔擁有了一個新的家園。這里從住房到水電路暖、幼兒園、小學、衛生院等配套建設一應俱全,現代化小鎮讓他們過上了“從來沒想過的生活”。路通了,就業、讀書也有了出路。
現就讀于新疆一所高校,隨家人一起搬遷到新村的玉素甫·庫爾班指著自家的房子說:“下面(意指沙漠里面)的老房子沒有電、沒有網、沒有電視,每一家之間距離都很遠。現在的家非常好,因為住得近,我交了很多朋友,醫院、學校也近,最關鍵的是,現在我們出門再也不需要在沙漠里走很遠的路,公交車很方便。路通了,我們的生活和城里人沒什么區別。”
55歲的再娜甫·司迪克現在與兒子一家住在離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15公里的絲路佳苑小區里。這里的72棟樓房里,安置了1608戶從昆侖山里搬遷下來的柯爾克孜族牧民。說起現在的生活,再娜甫·司迪克眼里涌上了淚花。“過去我們世世代代住在大山里,房子是土坯房,遇到下雨天或是洪水,房子會漏水,甚至會被洪水沖走。出一次村要幾個小時,很艱苦。現在,我們小區里什么都有,商業街上賣什么的都有。特別是我們現在離縣城很近,過去幾年也進不了一次城,現在什么時間想進,坐上公交車就去了,太方便了。”
在這個小區里居住的都是從昆侖山里搬出來的柯爾克孜族牧民,涉及5個鄉26個村,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有1170戶4969人。為了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小區根據搬遷群眾就業需求,統籌各類資金,精心選擇產業項目,因地制宜發展了馕產業、養殖業、種植業、服務業“四大產業”,實現了2989名具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全部就業。
再娜甫·司迪克的兒子現在是一名護邊員,每個月有2000元的工資,兒媳成了小區里的保潔員,每個月也有1000元的工資收入,而原來山里的草場每年還有草場補貼費,家里原來的牲畜交給山里的合作社養殖,年底又有分紅。說起這些變化,再娜甫·司迪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她創作的歌:天上的星星帶給我們光明,共產黨讓我們走上富裕之路……
汽車在高速路上飛速奔馳著。如果沒人告訴你,你一定想不到,這里是新疆喀什地區,我們是要去沙漠邊緣的伽師縣。如今在新疆,所有地州市已經邁入高速時代,部分鄉鎮也通了高速路,更多的是通了柏油路。
伽師縣千百年來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各族群眾:沒有甜水喝。過去喝的是澇壩水,后來改成深井水。這里是地震頻發區,一有地震,深井水里的一些微量元素發生變化,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2019年,被列為喀什地區飲水安全項目頭號工程的“大改水”工程正式實施。工程于當年5月開工,總投資17億多元,將蓋孜河上游的雪水引入,通過總長1827公里的各類管線,將甘甜的水送到47萬各族群眾的家中。
伽師縣水利局局長劉虎說:“伽師縣‘大改水’工程僅用一年時間就解決了世世代代伽師人喝不上干凈甘甜水的大問題,也標志著全國農村改水工程全部完成。這是給百姓打通的又一條‘路’,一條帶來甘甜水的路。”
世上的路有千萬條,通向人們心靈的路也有千萬條,但最溫暖人心的路,就是通向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路。當有形的路建成后,新疆各級黨政部門把修建通向群眾心靈的“高速路”,當成最大的民生工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
(本報記者 劉平安 王瑟 光明網記者 姚坤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