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連步提交了多份建議,除了涉及與農業生態發展相關的建議外,還提交了一份備受建筑建材行業關注的建議——《關于調整建筑膠凝材料產業結構推動工業副產石膏規模化應用并部分替代水泥減少碳排放的建議》。
據了解,水泥、石膏是傳統建筑膠凝材料。水泥生產過程中伴隨高資源消耗、高能耗、高碳排放、高環境負荷。數據顯示,水泥煅燒溫度為1450℃,生產1噸水泥熟料大約排放1噸至1.2噸二氧化碳,而目前我國水泥年消耗量約23億噸。相比之下,以工業副產石膏為原材料的建筑石膏煅燒溫度為150℃,生產建筑石膏粉產生的二氧化碳僅為0.2噸左右,按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20億平方米計算,如果用高性能石膏膠凝材料部分代替水泥,可減少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萬連步認為,采用工業副產石膏生產石膏粉原料進而降低建筑物中水泥用量,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規模化利用途徑,同時也是減少碳排放、促進做好碳達峰與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措施。從長遠來看,以工業副產石膏為原料生產高性能石膏膠凝材料,完全符合國家環境保護及循環經濟產業政策總體方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據測算,我國工業副產石膏年排放達2.2億噸,堆存量超過8億噸,占用并污染了大量土地與水體資源,其中磷石膏的處置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修復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萬連步表示,工業副產石膏資源化利用在發展過程中受政策、地域、市場成本等因素影響,發展相對遲緩,主要呈現出3個特點:一是工業副產石膏項目無害化預處理欠缺,且規模較小、產能低,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低;二是基礎研發投入不足,對石膏的脫水機理、化學反應熱力學和反應動力學研究不夠深入;三是政策引導不足,相關產品在建材市場中所占份額較小,缺乏規范的儲運精加工基地,產品質量不穩定,石膏產品市場亂象叢生。
萬連步在深入調研、廣泛征求行業企業意見的基礎上,建議調整現階段建筑膠凝材料產業結構,大力推動工業副產石膏規模化應用并部分替代水泥。“通過建立長效協調運行機制,扶持工業副產石膏骨干企業,積極開展工業副產石膏制品示范應用,嚴格規范并控制天然石膏開采等措施,有效推動工業副產石膏資源化利用的步伐,促進做好碳達峰與碳中和工作。”
萬連步提出4點具體建議:
第一,建立長效協調運行機制。通過出臺規模化綜合利用的扶持政策,設立石膏行業的統一歸口管理部門,建設專業研究平臺、專業工程技術中心,加大研發經費支持與聯合攻關和產業化應用,加快相關標準的立項、修訂、制定和批準工作等措施,逐步建立長效協調運行機制。
第二,扶持工業副產石膏骨干企業。對示范性好、創新性強的工業副產石膏資源化利用相關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扶持激勵骨干企業發展壯大,著力發展一批技術服務型領軍企業,為相關企業提供創新指導、產品開發、技術改造、市場開拓等綜合服務。拓展行業協會優勢和服務空間,向骨干企業開展信息、技術、人才、融資、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增強相關企業發展動力和核心競爭力。
第三,積極開展工業副產石膏制品示范應用。建議采用工業副產石膏生產石膏粉原料,高度重視α半水石膏的在線應用。尤其以磷石膏、脫硫石膏、鈦石膏等堆存問題嚴重、對生態環境影響大的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為著力點,開展工業副產石膏規模化綜合利用示范和基地建設。結合當地建材需求,推動優先消納各類可替代水泥的石膏粉料和生石灰,發揮其在保溫、防火、殺菌、低放射性、抗開裂空鼓、提高工效等方面的優勢,力爭用兩到三年時間消納增量,逐步消除存量,緩解長江水質污染,置換出大量堆存用地,同時逐步部分替代水泥,有效減少碳排放。
第四,嚴格規范并控制天然石膏的開采。建議制定更加嚴格的政策,尤其是嚴控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地區的天然石膏和天然石灰石的開采,加快向工業副產石膏綜合利用方面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