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實習記者 賈潤梅
臨期食品,指臨近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據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加速發展,市場規模達318億元,開始受到資本、用戶關注,多個品牌獲得融資,預計行業保持6%的增長率,并將持續增長,2025年中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將達401億元。
近兩年,臨期食品行業煥發生機,成為熱門的線下零售業態之一。品類豐富、價格便宜,令折扣零售店迅速出圈,業態持續擴張。在市場規模加速發展的同時,整體競爭也在加劇。
臨期食品消費熱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北京市朝陽區世紀華聯超市、物美生活超市、卜蜂蓮花生活超市,以及便利蜂、711、全家等便利店發現,在各門店入口處均設有“特價活動專區”,擺放著薯片、飲料等各類打折促銷的臨期食品。
除了超市和便利店的售賣方式,近兩年來,臨期食品已經延伸出新的業態,如線下專營臨期食品的品牌、專營臨期食品的垂直電商平臺、線上線下結合的臨期食品品牌,為臨期食品行業增長帶來可能。
曲奇餅干1.5元一盒、進口巧克力2.5元一支、韓國進口薯片3元一包、德亞純牛奶20元一箱……占地面積約兩萬平方米的天津必誠創遠折扣倉中有1000多種在售臨期食品。
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上的臨期食品也不在少數。記者在淘寶平臺搜索“臨期食品”,結果顯示有近萬家臨期食品店鋪,其中不乏標稱“11年老店”“6年老店”的店鋪,其關注人數多達212萬、174萬。京東平臺有的進口臨期餅干商品折扣低至1到2折,拼多多平臺的臨期辣條商品月銷量達到10萬件以上。
據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統計,每年約有210萬人在淘寶購買臨期食品。記者發現,某社交平臺“我愛臨期食品”討論小組聚集了9萬多名臨期食品愛好者,分享優質店鋪和購買心得。
臨期食品為何如此受歡迎?過去,臨期食品在商超、便利店會被降價促銷,吸引的多是中老年消費者。如今,年輕消費者開始追求價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費體驗,購買臨期食品逐漸成為一種新時尚。
“進口堅果基本都是半價,價格便宜。”北京市海淀區居民王女士經常在沃爾瑪超市購買臨期進口食品。王女士是一位堅果愛好者,平時她會在超市購買打折堅果,也會在喜歡的品牌旗艦店的網店下單購買臨期打折堅果。精打細算和物盡其用,是當代大部分青年人的消費觀念。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臨期食品消費者中超七成為青年群體,超六成為中等收入群體。年輕人消費觀念的改變,讓臨期食品從商超中分離出來,成為當下受歡迎的一個細分行業。
“消費觀念的改變和在‘反消費主義’意識的作用下,消費者愿意購買臨期食品。消費習慣和消費意識的改變將助力臨期食品行業的發展。”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說。
“撿漏”也要安全
在北京市朝陽區物美生活超市,一位正在選購臨期飲料的消費者對“臨期”的定義感到疑惑,“保質期是怎么精確到某一天的呢?剛到期的食品有安全問題嗎?”
“對那些保質期特別長的食品來說,只要不拆開包裝,過期幾天到幾周時間,和過期之前幾天相比,其品質變化并不大。”范志紅說道。
目前,我國對臨期食品的界定還沒有統一標準。業內普遍遵循的規則來源于原北京市工商局2012年出臺的《臨近保質期限食品銷售專區制度》。該制度規定,根據食品保質期長短,納入臨期食品范疇的食品為其保質期期滿之日前45天至1天不等。
“一般商家都會有一個內控的時間,不能隨便往貨架上放,食品保質期過了1/3,就無法進入商超流通,剩下的就會‘淪為’臨期產品,成為各大食品折扣店貨架上的商品。”一位從業人員向記者透露。
臨期食品安全嗎?范志紅表示,臨期食品不等于過期食品,只要在保質期內正常儲存,安全性是有保證的,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
但伴隨臨期食品行業發展,食品安全、過度消費、缺乏監管等問題逐漸暴露,存在臨期食品包裝不合格、快遞到消費者手中的臨期食品已過期等現象,給行業發展帶來風險。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提醒消費者:“臨期食品行業準入機制仍有待完善,消費者要有自我甄別能力,盡量購買正規渠道售賣的產品。同時,對待臨期食品要理性消費,建議少量多次購買。”
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一位律師告訴記者,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禁止生產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銷售者如實記錄食品的保質期和銷售日期,如食品已經超過保質期,應立即停止銷售,撤下柜臺銷毀。”針對臨期食品的特殊性,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應該定期進行監督檢查。
市場管理規則要統一
“未來的臨期食品市場將會朝著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資本化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其中規范化是目前臨期食品市場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朱丹蓬指出,目前對于臨期食品并沒有明確的國家標準,應盡快制定出臺更加科學的、統一的國家標準,才能給臨期食品更精確的“倒計時”,讓消費者買得明白、吃得安心。
日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市場端臨期食品經營現狀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根據報告反饋,目前行業并無通用的臨期食品界定規則。就臨期食品如何界定的問題,選擇“基于政府部門的相關規定”作為依據的企業最多,其次是“基于企業規定或與供應商達成共識”,再是“基于保質期、微生物等科學檢測的試驗結果”。
針對臨期食品的管理,多數企業有相關管理措施,但規則大多不統一。以對“有明確標示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的臨期界定規則”的反饋為例,幾乎所有超市企業都對預包裝食品有相關臨期管理措施,但對于臨期時間的界定標準差異較大。如對保質期為1年以上的預包裝食品,臨期界定為到期前30至150天不等;對保質期為3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界定為到期前7天至45天不等。對于保質期在1至7天的短保類商品,部分企業會采取每日檢查,在到期后采取直接下架的措施,對鮮食采取當天加工當天報損等措施,以此保障食品安全。
此外,專家表示,推動臨期食品產業良性發展,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做“加法”。臨期食品價格可打折,但監管和食品安全不能打折。相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監管到位,特別是要避免“打擦邊球”,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二是做“減法”。臨期食品之所以盛行,與當前食品行業產能過剩不無關系。因此相關部門要借助現代科技、管理的力量,從源頭上為臨期食品減量,真正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本報實習記者 賈潤梅 攝
消費提示
由于臨期食品還處于保質期內,所以其銷售和食用不受影響。但是,不同種類的食品劣變的情況不同,河北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副教授高潔建議消費者注意甄別、理性消費,切莫貪圖便宜而盲目購買、大量囤貨。
關注食品屬性。肉類等冷鏈臨期食品由于儲存環境難以一直保持低溫,這類食物容易提前變質;而餅干、方便面等質地干燥的食品,以及糖果、蜂蜜、甜味飲料等含糖量較高的食物,微生物難以在食品中繁殖,即便剛過保質期,食用后也不一定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針對不同食品屬性,消費者需要綜合判斷臨期食品的品質。
查看食品包裝。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盡量選擇正規超市或商店,不要選擇無證經營店鋪或攤點。應檢查食品包裝,確保無破損、無脹袋、漏氣等現象。注意查看食品標簽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等關鍵信息,確保產品在保質期內。如發現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應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
留意貯存條件。臨期食品應在標簽要求的條件下貯存,若發現需要冷藏或冷凍的臨期食品被置于常溫下售賣,則不要購買。如果購買了過多的臨期食品,最好的補救方法是降溫儲藏。按化學和生物學的規律,環境溫度越低,發生不良化學反應的速度就越慢,微生物繁殖就越慢,實際保質期就越長。一種食品如果在室溫下能貯存7天,在4攝氏度下至少可以貯存半個月。
按需適量購買。消費者要科學理性消費,不要因為折扣和低價大量購買臨期食品,以免食品過期、變質造成浪費。購買后應在保質期內盡快食用。食用時發現食品超過保質期,或出現異味、口感異常時,切勿食用。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