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新春禮物”
——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站房核心區站臺層主體結構完工現場采訪記
□ 本報記者 王惜純
2月2日,農歷北方小年。清冽的空氣中,隨著最后一車混凝土注入底板,由中鐵建設集團(以下簡稱“中鐵建設”)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以下簡稱“綜合交通樞紐”)工程01標段站房核心區站臺層主體結構順利完工,標志著綜合交通樞紐主站房核心區站臺層施工全面完成。
這里是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超大、超寬、超深是這座地下工程的顯著特點。經過百余天連續奮戰,目睹站臺層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中鐵建設項目組所有人感慨萬千。
“建設者的努力得到了回報,這是最好的新春禮物。”中鐵建設該項目負責人孟嘯感觸最深。3年前,他掛帥征戰該項目時,首次面對如此龐大的地下站房工程,還要采用罕見的“逆作法”工藝。
“蓋房子時,一般都是先打地基,再一層層往上蓋,但這座超級地下工程卻要先蓋屋頂,再往下建造,沒有先例可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從業20多年的孟嘯,是高鐵站房工程最早的一批建設者,站在指揮部頂層,面向寬闊繁忙的工地,他眼里閃著淚花,一度哽咽。“但是,當施工正式開始后,一項項新技術很快幫助施工步入正軌。”
應用BIM技術,項目團隊將每一根鋼筋的長度、高度、角度誤差控制在0.5毫米以內,保障了整體支撐體系的堅實穩定。目前,已有超過6萬噸的“鋼筋鐵骨”,相當于1萬頭成年亞洲象的重量,被植入到平均深度37.5米的地下。
50歲的薛建平,來自四川,是項目焊工組組長,工友們都親切地稱呼他“老薛”。讓他記憶猶新的是,在樞紐工程最大的采光井,焊工師傅們在30多米的高空作業,焊接一次成型,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彼時,戶外滴水成冰,眼前火花四濺。“冰”與“火”的較量面前,老薛和他的團隊一次次刷新紀錄,他們也因此獲得“勞動競賽技能優秀隊伍”稱號。
老薛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寶貝”——整整26項榮譽。25年的焊工生涯中,對他意義最大的,就是第一本和剛剛獲得的第26本證書,前者是他首次獲得個人榮譽,后者是他帶領隊伍首次收獲集體榮譽。
35歲的馮悅海,是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安全總監,在站房安全管理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編制安全風險點的時候,比常規工程多出幾十項。”
“小時候,在我心中,從天津到北京就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讓馮悅海開心的是,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北京到天津之間開通了高鐵,從北京出發,現在不到1小時就能到家了。
所有環節都全力以赴。記者在現場看到,89根鋼管柱已全部安裝完成,在樞紐工程最大采光井處,4根直徑1.6米的鋼管柱從37.5米的地下拔地而起。
據悉,該工程正式建成后,屆時可實現15分鐘直達首都機場、35分鐘直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1小時直達雄安新區。
《中國質量報》【新春走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