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3月6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推動汽車、家電、家裝廚衛等消費品以舊換新是今年促消費的重點工作之一。
推動以舊換新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其中的道理大多數人都懂,但最大的難點在于讓這個“道理”轉化為實際行動。簡單說,就是不僅要讓擁有舊物的消費者了解“換新”的必要性,還要讓他們得到真正的實惠,有“換”的動力。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如何推進以舊換新政策落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國二手商品交易蓬勃發展,但缺少鼓勵機制,特別是具有顯著激勵效果的綠色消費,包括碳普惠等務實政策尚未出臺,一些民眾的參與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市場屬性看,以舊換新就是二手商品交易。張天任擔心的民眾參與度不高,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激勵效果不佳,交易一方(甚至雙方)收益不多,因而導致缺乏“換”的意愿。有學者認為,既然以舊換新是一種交易,就怪不得一些消費者算經濟賬。交易是雙向的,一方不舍得給予,往往也意味著另一方也不舍得付出。要想讓雙方都滿意,最終達成交易,就要發揮定價機制的作用。
舊物作為二手商品,是非標準性的,市場難以有效區分其質量,而了解產品信息、鑒定、協商等過程都需要花費精力、時間,由此形成交易成本。正是考慮到交易成本過高,之前一些地方在推行以舊換新政策時,對舊商品實行統一定價。這樣做雖然降低了交易成本,但容易形成“過度理由效應”——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們行為原有的內在理由而成為行為支持力量,行為從而由內部控制轉向外部控制的現象。舉例來說,一臺雜牌的、小尺寸又非常破舊的彩電回收價100元,主人就會覺得值,愿意拿出來換新,但一臺名牌的、大尺寸且成色很新的舊彩電定同樣的回收價,主人就覺得不劃算,就不會換了。這一效應還會催生以舊換新的“檸檬市場”,劣等二手產品驅逐優質二手產品,最終縮小整個以舊換新的規模。
目前,手機、平板等耐用電子消費品二手市場比較活躍,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該市場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定價機制。比如,專業二手交易平臺轉轉設有“官方驗”服務,對每一件商品進行嚴格質檢,并根據功能、成色等判定其新舊程度,最終出具質檢報告,給出一個合理的市場定價。這就降低了商品的交易成本,改變了“檸檬市場”的特性,提高了交易雙方的價格預期,促進手機、平板等耐用電子產品以舊換新的規模不斷擴大。
建立完善定價機制的基礎上,推進以舊換新還應提高補貼標準,以財政上的舍得投入,換得消費者的舍得拿出。有人說,消費者都是有消費理性、會算經濟賬的,政府補貼政策應符合市場規律。推進以舊換新具有節能降碳等利于長遠的社會價值,出于尊重消費者物權和支持環保等方面考慮,消費者為社會作出貢獻,也應多得到些經濟補償。
正如一位家電業內人士建議,以舊換新就是一種讓利用戶的手段,需要通過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商家少賺一點的多方讓利、多方參與的方式共同推進。而且,換新不能只是換貴,還要換優,真正施惠消費者。
《中國質量報》【2024兩會·會外走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