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日前,杭州市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
《意見》指出,到2025年,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取得顯著成效。到2030年,高質量實現碳達峰,碳達峰、碳中和數智治理體系基本建成,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取得階段性成果,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能源利用效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到2060年,率先建成零碳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治理體系全面建立;六大領域實現零碳化或近零碳化;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管控。
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動態更新產業導向目錄,嚴控化纖、水泥等高耗能行業項目準入。
嚴格控制煤炭消費。持續推進“煤改氣”工程,有序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新增耗煤項目嚴格實施等量減量替代。加快實施重點區域熱力規劃調整,引導熱電聯產企業整合提升、發展清潔煤電。鼓勵水泥等重點用煤企業生產流程去煤化技術改造。
推廣綠色建材及低碳技術應用。穩妥推進綠色建材循環利用,支持企業建設以綠色建材為特色的技術中心或重點實驗室,研發推廣利廢、節能效果顯著的建材產品。
提升綠色建造水平。提升項目綠色設計水平,嚴格落實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制定建筑節能低碳管理辦法,探索將碳排放水平納入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建設綠色學校、綠色商場、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節約型機關等,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塑料污染治理,積極倡導節水節電節材。
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大力推廣綠色產品認證,探索建立綠色產品銷售、采購激勵措施和碳標簽制度,積極引導企業、居民購買使用綠色低碳產品。
提升創新支撐能力。落實國家綠色技術創新“十百千”行動,支持開展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推動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積極引進培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領軍人才及團隊。
提升市場支撐能力。支持在杭企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交易。鼓勵重點排放企業開展碳資產管理。
全文如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決策部署,推動我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到實處、走在前列,根據中央、省委有關文件精神,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取得顯著成效。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均完成省下達目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24%左右;森林覆蓋率提高至66%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7300萬立方米以上,全市碳達峰基礎逐步夯實。 到2030年,高質量實現碳達峰,碳達峰、碳中和數智治理體系基本建成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取得階段性成果,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能源利用效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7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30%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600萬千瓦左右;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保持2025年水平不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后穩中有降。 到2060年,率先建成零碳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治理體系全面建立;六大領域實現零碳化或近零碳化;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管控。
二、建立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相匹配的城市治理體系
(一)構建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規劃體系。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市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及區、縣(市)相關規劃要貫徹綠色低碳要求,全面推動全市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綠色低碳轉型。
(二)構建以數字化為引領的治理模式。推進杭州能源雙碳數智平臺建設,強化能源、建筑等領域數智賦能,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逐步完善區域溫室氣體清單編制、重點企事業單位碳排放報告及核查等工作長效機制,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監測。探索建立市級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提高能源及碳排放統計數據質量。
(三)構建以循環化為核心的資源利用模式。深入實施清潔生產,持續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爭創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培育一批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和標志性循環產業鏈,逐步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循環利用體系。
三、實施綠色產業發展計劃
(四)大力發展生態增匯型農業。推廣農光、茶光等“光伏+農業”應用模式,鼓勵開展節水灌溉、精量播種、精準施藥等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持續推進養殖場生態治理,鼓勵引導智能高效農機裝備的研發和應用。進一步完善漁業禁漁期管理制度。有效降低農業甲烷排放和農機碳排放。
(五)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動態更新產業導向目錄,嚴控化纖、水泥等高耗能行業項目準入。逐步實施建設項目碳排放評價,將碳排放強度納入“畝均論英雄”“標準地”指標體系,完善高碳低效產業退出機制。
(六)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工業體系。全力搶占綠色產業制高點,打造視覺智能、集成電路等九大標志性產業鏈,推動纖維新材料、智能網聯汽車等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謀劃布局碳捕捉和封存等?未來產業。深入推動高碳高效產業低碳轉型,按照“一鏈一方案”,精準實施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實施“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動態推進落后產能退出。
四、實施綠色能源發展計劃
(七)著力提升清潔能源供給能力。加快推進白鶴灘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項目浙北換流站及相關配套送出工程、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等清潔電源項目建設。推進分布式光伏整縣開發,加快儲能設施建設,鼓勵“源網荷儲”一體化等應用。加快天然氣工程建設。加強智能配電網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
(八)嚴格控制煤炭消費。持續推進“煤改氣”工程,有序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新增耗煤項目嚴格實施等量減量替代。加快實施重點區域熱力規劃調整,引導熱電聯產企業整合提升、發展清潔煤電。鼓勵水泥等重點用煤企業生產流程去煤化技術改造。
(九)持續完善能耗“雙控”制度。嚴控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強化激勵約束機制,推行能效與能源配置掛鉤制度,完善有序用電、差別化電價、用能預算化管理等能源管理政策。嚴格實施節能審查,強化節能監察和節能執法。
(十)著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實施重點領域節能降碳行動,推動開展能效對標。加大先進高效裝備和產品推廣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實施星級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工程。打造區域能評升級版。
(十一)深化能源市場化改革。完善支持新能源開發利用和儲能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積極參與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天然氣供給側改革。落實國家、省用能權交易管理辦法,推行用能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制度。鼓勵支持在杭企業積極參與綠電交易。
五、實施綠色交通發展計劃
(十二)積極引導綠色出行。提高軌道交通、常規公交覆蓋率,提升軌道交通和公交換乘服務,推動“水陸公交一體化”建設。發揮城市大腦智慧化調度作用,合理調控道路資源,打造共享交通,構建綠色優先的城市低碳出行體系。
(十三)推廣新能源和清潔能源交通裝備。
逐步實現全市域公交、出租、公務、環衛等車輛新能源化全覆蓋,提升社會車輛、城市配送車輛、工程車輛新能源化比例。加快新能源及清潔能源船舶應用。推進老舊柴油貨車及運輸船舶更新淘汰。
(十四)優化低碳運輸體系。
實施“公轉水”“公轉鐵”專項行動,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進貨運車輛大型化、廂式化、專業化發展,推動內河船舶及港口設施裝備智能化更新,提升交通運輸組織效率。研究劃定城市綠色物流區,逐步管控區域內高碳排放貨車通行。
(十五)加快建設低碳交通基礎設施。
推進換乘中心、場站、碼頭、服務區、綜合供能服務站等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充電樁和公共領域充換電站布局,有序開展加氫站、自用充電樁建設。實施綠色交通走廊建設行動,推進美麗公路、美麗航道及綠道建設。
六、實施綠色建筑發展計劃
(十六)推廣綠色建材及低碳技術應用。穩妥推進綠色建材循環利用,支持企業建設以綠色建材為特色的技術中心或重點實驗室,研發推廣利廢、節能效果顯著的建材產品。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產品與系統推薦目錄,推廣應用“光儲直柔”建筑一體化技術,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
(十七)提升綠色建造水平。提升項目綠色設計水平,嚴格落實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制定建筑節能低碳管理辦法,探索將碳排放水平納入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推動政府投資項目高星級綠色低碳建筑率先示范,大力推廣超低能耗、零(近零)能耗建筑。推動綠色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裝配式裝修。建立建筑能效及碳排放全過程監管機制,完善項目運維循環利用。
(十八)加強建筑能效管理。有序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設備更新。完善建筑能耗及碳排放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建筑用能智能化管控,實現精細用電和能效實時監測。逐步開展建筑能耗限額、碳排放限額管理。
七、實施綠色生活倡導計劃
(十九)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建設綠色學校、綠色商場、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節約型機關等,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塑料污染治理,積極倡導節水節電節材。逐步建立居民碳賬戶、碳積分制度,創新碳普惠機制,引導公眾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將綠色低碳主題作為學校教育重要內容。
(二十)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大力推廣綠色產品認證,探索建立綠色產品銷售、采購激勵措施和碳標簽制度,積極引導企業、居民購買使用綠色低碳產品。實施大型賽事、活動、會議碳中和行動。
八、著力提升生態碳匯能力
(二十一)深度培育林業碳匯。推進森林城市與生態園林城市縣域全覆蓋,在全市域推行“林長制”,實施“新增百萬畝國土綠化”“一村萬樹”等行動。加強林業碳匯本底調查,有序規范開展森林經營等林業碳匯交易,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二十二)著力挖掘濕地碳匯。實施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工程。構建“一軸二帶、二核三區、五群多點”的濕地保護空間格局,積極創建國家濕地城市。
九、著力提升碳達峰、碳中和支撐能力
(二十三)提升創新支撐能力。落實國家綠色技術創新“十百千”行動,支持開展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推動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積極引進培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領軍人才及團隊。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學科建設,構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三位一體”的人才流動機制。
(二十四)提升數智支撐能力。推動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與碳達峰、碳中和實踐的融合創新。鼓勵支持數智技術研發應用企業與能源管理、碳排放及碳資產管理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強化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節能降耗中的應用。
(二十五)提升市場支撐能力。支持在杭企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交易。鼓勵重點排放企業開展碳資產管理。培育壯大相關服務業企業,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節能減碳模式。突出綠證、碳積分、碳標簽、碳排放權等低碳產品的市場屬性,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二十六)提升政策支撐能力。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整合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強化資金統籌,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資金,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推動綠色金融創新,探索建立綠色項目庫,支持在杭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業務。探索以碳匯等生態產品為標的物的綠色金融信貸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產業企業上市融資。
(二十七)提升區域協作能力。將綠色低碳主題納入區域協作、對口支援、山海協作等框架體系。以能源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清潔能源互保互濟、合作采購等為重點,開展區域能源合作。探索跨區域碳匯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化等合作。
十、保障措施
(二十八)加強組織保障。充分發揮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作用,構建組織有力、協調順暢、聯動高效的工作機制。各區、縣(市)及市直相關部門要根據本實施意見及碳達峰實施方案抓好貫徹落實,配強人員力量,加大培訓力度,強化專業智庫建設。
(二十九)加強監督考核。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評價的重要內容。建立碳達峰、碳中和任務分解落實機制,重點指標和工作納入生態文明(美麗杭州)建設考核。
(三十)加強典型引領。積極爭取成為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按照省級部署積極開展多領域多層級低(零)碳試點,迭代更新“杭州市十大低碳應用場景”。結合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加強政策宣傳,全面展示杭州碳達峰、碳中和建設經驗和典型案例,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風尚。
(責任編輯:陸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郵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