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一碗縉云土面的“共富”故事
中新網麗水2月4日電 (范宇斌 王秋蕊 劉斌)冬日是縉云土面的產銷旺季,走進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舒洪鎮姓王村,只見整齊懸掛于竹竿上的土面隨風擺動,猶如金色瀑布,姓王村村民何子芳熟練地將晾曬好的縉云土面打包裝箱。
縉云土面,又稱縉云爽面,是浙江縉云傳統的特色面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已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數據顯示,2021年縉云縣土面產值超過2.4億元,從業人員達7000多人。舒洪鎮姓王村是縉云較大的土面生產加工主產區之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土面。
20世紀70年代以來,姓王村有著三代以上制面歷史的傳承人就有20多人。像何子芳一樣從事土面加工的村民超過姓王村總人口的一半,土面既是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亦是村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32歲的姓王村村干部王龍武大學畢業后原本在外地工作,2012年他看到家鄉土面發展紅火,便回到家鄉從事土面銷售。他介紹道,“我們向農戶收購土面,銷售給縉云、金華、永康等地農貿市場、超市和酒店,2021年銷量達到20萬千克。”
看似家常的縉云土面為何備受市場青睞?據舒洪鎮干部呂秉晟介紹,縉云土面歷史悠久,宋代詩人黃庭堅曾作詩盛贊“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王箸惜”。
“縉云土面的原料和工藝都很講究,原料選用傳統農耕有機栽培的優質908小麥品種,與高筋面粉組成1∶1配比,再以古法傳承、原麥制作,經5次發酵和14道獨特工藝流程制作而成,口感爽滑細膩,醇香宜人。”呂秉晟說。
如今,縉云土面成了當地致富的法寶,土面產業發展還帶動了縉云小麥種植。該縣引導種糧大戶利用冬閑田種植908小麥品種,并對908小麥種植大戶每畝補貼300元,既調動了農民種植908小麥的積極性,也保障了縉云土面的原料來源。
從古至今,土面一直是縉云人記憶里的家鄉味道。縉云人過年要吃“幸運面”,出嫁要吃“上轎面”,生日要吃“長壽面”,上學要吃“狀元面”……一碗傳承千年的土面,“裝”滿了縉云人心中的濃濃鄉愁。
“這是一碗鄉愁面,也是一碗致富面。”王龍武說,自2001年縉云土面從農民餐桌開始走入市場,這根采用傳統工藝制作、飽含鄉愁的面條就帶領著村民走上強村富民的新路。2021年,姓王村加工土面150多萬千克,人均增收5萬多元。
事實上,早在2005年,姓王村就成立姓王土面專業合作社,對土面的生產工藝、檢驗規則、包裝運輸等都做了規范,精確到加多少鹽都按公式計算。
近年來,縉云縣全力打造十大“鄉愁富民產業”,土面是其中之一。為保持土面產量穩定,舒洪鎮昆洪村建設了千畝908小麥生產基地。依托線上銷售,縉云土面大大擴寬了銷售渠道。據統計,2021年縉云土面線下銷售0.9億元,線上銷售1.5億元。
鄉愁味道承載的是鄉土情懷和文化理念,讓離開家鄉的人想念家鄉,也讓外地游客心生向往。
2020年,蔣偉琪等3名鄉賢投資1000多萬元對姓王村的縉云土面博物館進行改造,將這座原來僅供觀賞的博物館打造成了集住宿、餐飲、研學等為一體的麥香隱墅民宿,書吧、茶吧、咖啡館一應俱全,2021年5月投運后吸引了上海、杭州等外地游客前來體驗,每年可為姓王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
除了縉云土面博物館,姓王村還打造了一條古香古色的“土面特色街”,村口建起了漂亮的牌坊,沿街民居進行了外立面改造,寬闊的街面青磚鋪地,讓鄉愁情懷溢滿全村。
“外地游客來到我們村,住古民宿,游古街,體驗土面制作,品嘗地道的土面,土面也就賣出了鄉愁的味道!”何子芳如是說。
(責任編輯:陸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郵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