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是食用油脂和飼料蛋白的重要來源。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指出,要調整結構擴種油料,實施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如何提高油料生產能力,確保油料供應穩定,本期邀請專家進行探討。
主持人
經濟日報社經濟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生產規模擴大自給率下降
主持人:請問我國目前油料產業發展狀況如何?
廖伯壽(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我國是全球油料生產、消費和貿易大國,在國內油料種植規模僅次于糧食,進口量在大宗農產品中最大。
我國植物油料油脂來源十分廣泛,目前主要有三大來源:油菜、大豆、花生、向日葵、芝麻、胡麻等草本油料作物;山茶籽、核桃、油橄欖等木本油料;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等兼用型油源。其中,草本和木本油料除提供油脂外,還是蛋白質和多種微量元素的重要來源。
近年來油料生產穩定發展,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十三五”時期末,我國油料生產達到歷史新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油料作物(含油菜、大豆、花生、向日葵、芝麻、胡麻)種植面積達到3.47億畝,比2015年增長14.74%;總產量達到5546.58萬噸,比2015年增長19.87%。其中,油菜面積10147.1萬畝,總產量1404.91萬噸;大豆14733.8萬畝,總產量1960.18萬噸;花生7096.2萬畝,總產量1799.27萬噸;特色油料中芝麻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穩中有增,向日葵和胡麻種植面積以及總產量小幅下降。
從生產規模看,全國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在規模上僅次于水稻、玉米、小麥三大谷類糧食作物。從品種看,全國油菜、大豆和花生三者種植面積與總產量之和均占油料作物90%以上,是油料生產和利用的主體。從品質看,各種油料均培育出高含油量品種,大豆和花生培育出高蛋白品種,油菜和花生培育出高油酸品種。從產區分布看,長江流域的冬油菜、東北地區的大豆、黃淮地區的花生、北方干旱鹽堿地區的向日葵,是油料作物種植的集中產區和優勢產區。
除上述主要草本油料作物外,近幾年我國木本油料生產也有較大發展,2020年木本油料種植面積達1.78億畝,總產量達500多萬噸,其中核桃和油茶規模較大。同時,隨著糧食和棉花生產的發展,以及農產品精深加工規模的擴大和加工技術改進,國內玉米胚芽油、米糠油等兼用型油脂產能增長較大。
國產植物油(國內原料國內壓榨的油脂)產量穩中有增,2020年達到1223萬噸,其中草本油料作物產油量合計924萬噸,占國產植物油產量的75.55%;木本油料產油量合計68萬噸,占5.56%;兼用型油源產油量合計231萬噸,占18.89%。在大宗油料中,油菜籽除種子外全部用于榨油;花生總產量中用于榨油的比例約為52%(其余包括多樣化食用、種子、出口);國產大豆榨油比例不到總產量的20%(主體為食用);國內特色油料(向日葵、芝麻、胡麻)中,胡麻的油用比例較高。
盡管我國油料生產總體保持增長趨勢,但消費需求增長更快,油料產品自給率不斷下降、油料進口風險不斷上升,發展油料產業有多方面戰略意義:一是保障市場供給,滿足龐大人口不斷增長的食用油及蛋白質消費需求;二是增加蛋白飼料供給,促進畜牧養殖業健康發展;三是推動油料與糧食作物規模化合理輪作、培肥地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四是擴大城鄉居民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推動鄉村振興;五是應對農產品國際貿易日益激烈的競爭和風險挑戰。
突破資源效率雙重約束
主持人:目前油料產業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張雯麗(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持續增長和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費量漸趨增長,畜牧養殖對蛋白飼料的需求不斷增加,油料產需缺口持續擴大。2021年,我國油料消費總量約1.65億噸,產需缺口1億噸。食用植物油消費量3700萬噸左右,自給率為30.5%。
由于產需缺口較大,我國油料和食用植物油高度依賴國際市場。2021年,我國大豆進口量9652萬噸,約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對外依存度高達85%,且進口來源國高度集中。食用植物油進口超過1000萬噸,對外依存度接近70%。
近年來,隨著國際經貿摩擦日益增多,主要國家頻繁調整貿易及生物質能源政策,再加上受氣候、疫情、地緣政治等影響,我國大豆、食用植物油等緊缺農產品通過進口保障供應的風險不斷加大。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提高國產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的任務愈加緊迫。
當前我國油料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資源效率雙重約束,穩供保產難度較大。一方面,我國耕地、水資源有限,依靠擴面積提油料產能的空間有限;另一方面,油料生產比較效益總體偏低,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
國內油料市場競爭力偏低,抵御進口沖擊能力較弱。以油菜和大豆為例,我國油菜畝均生產成本是加拿大的2倍,其中春油菜平均單產為加拿大的70%;大豆畝均成本是美國的1.3倍,單產不足美國的60%。
油料產業產值總體偏低,產業持續發展動能不足。油料產業加工鏈條相對較短,特色、功能性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滯后。
對外貿易依存度和供應鏈安全風險趨增。油料已成為我國農產品中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產品,極易受國際市場影響。
切實提升國產油料自主生產能力,需要多方面合力推進。
一是強政策。通過政策實施切實提高生產主體種植積極性。加大耕地輪作補貼和對產油大縣的獎勵力度,集中支持適宜區域、重點品種、經營服務主體。二是擴面積。高效利用耕地資源、積極開發邊際土地,通過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開展鹽堿地種植大豆示范,擴大油料和大豆種植面積。三是優模式。通過優化種植模式加快區域種植結構調整,增加油料種植面積,實現產能提升。具體來看,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在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試點。四是提效率。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推廣高產優質品種、集成應用配套技術、提升機械化水平等措施,切實提高油料單產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
增強產業鏈韌性保障供給安全
主持人:降低我國油料作物的對外依存度保障油料供給安全,應該從哪些方面著力?
周曙東(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我國油料作物對外依存度高而且進口來源地十分集中,大豆進口主要依賴美國、巴西和阿根廷,油菜籽進口主要依賴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近來俄羅斯和烏克蘭發生沖突,市場擔憂俄烏沖突將影響烏克蘭油料作物的加工和出口,導致油脂油料價格上漲。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全球各港口為防控疫情對境外輸入實施嚴格管控,船舶周轉率下降,箱船運力緊缺艙位緊張,導致航班減少、運力緊張、海運費價格大幅上漲,帶來運輸成本提高,預計2022年會出現全球油料短缺或油料價格上漲局面。
農產品產業鏈包括農業生產資料供應以及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消費等環節。每個產業鏈均可能出現行業核心企業,當行業核心企業擁有較大市場占有率后,可以憑借壟斷優勢掌控整個產業鏈,包括制定行業規則和標準、選擇合作伙伴、控制市場產品價格。ABCD四大國際糧商已經將國外的大豆生產企業、大豆出口商、大豆運輸企業和進入中國的外資大豆壓榨企業連成一條完整的大豆生產與加工的產業鏈條。目前外資控股的壓榨企業不收購我國生產的大豆及油菜籽,他們只用自己產業鏈合作企業的油料。
要保障中國的油料安全,僅靠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產量還不夠,需要從產業鏈控制的戰略高度來解決問題。重要農產品有必要實行分層次管理,對必保的、以國內供給為主的和需保持一定自給率的品種分別劃出安全紅線和安全黃線。安全紅線指供給不安全的臨界線,國內需要有基本供給數量保障。安全黃線則是指保障產業鏈控制的警戒線,突破安全黃線就意味著產業鏈控制權以及相關產品定價權受國際糧商控制。解決方案是培育國有和民營食用油加工企業,使國有、民營、外資企業三足鼎立,或者國有與民營食用油加工企業壓榨量和產品市場銷售量占比達到66%以上。
從提高產業鏈韌性看,我國需要建立備份鏈條來分散風險,如在俄羅斯、非洲等地建立大豆、花生等油料生產基地,在南美國家建立大豆收購站與生產基地,從源頭收購大豆原料直接運回國,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減少對西方國家進口的依賴,實現產業鏈自主可控。
同時,要讓國有和民營企業的倉庫里裝上國產原料。除了國家的糧食收儲制度之外,我國有必要為其他重要農產品制定基于市場調控機制的安全保障體系,通過政策激勵引導國有和民營加工企業在農產品收獲季節,將他們的倉庫裝滿國產原料,以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并穩定價格。
再次,多油并舉保障油料供給安全。目前我國大豆對西方國家的進口依賴性太強,而豆油在食用油中占比高達45%。建議通過發展油菜、花生、油葵、胡麻等生產,替代部分豆油。我國花生具有較高比較收益和競爭力,年產量約1800萬噸,其中50%用于榨油,43%用于食用消費。在出現油料短缺的特殊情況下,可增加花生的榨油比例,提高花生油供給量。
最后,打造國產高端食用油產品。有些消費者認為最好的食用油是橄欖油,2020年我國進口橄欖油達4.98萬噸,相當部分用于生產橄欖調和油。實際上,橄欖油適用于涼拌沙拉,不適合煎炒烹炸等烹制方式。需要培育適合我國烹制方式的高端食用油,如高油酸花生油、高油酸“雙低”菜籽油,替代部分進口橄欖油。
(責任編輯:陸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郵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