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將施行的《上海市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試行)》設置了“明廚亮灶”條款,鼓勵入網食品經營者實施“互聯網+明廚亮灶”。去年,上海建成了1000家餐飲食品“互聯網+明廚亮灶”示范店。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一些餐飲商戶和外賣平臺的后廚直播卻變了味。(據上觀新聞1月9日報道)
“互聯網+明廚亮灶”,讓食品加工的各個環節“透明可見”,能夠倒逼餐飲商戶加強自我約束,最大限度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項群眾認可的好舉措。
然而,一些餐飲商戶或外賣平臺卻對“互聯網+明廚亮灶”搞“陽奉陰違”。有的把相關頁面“深藏閨閣”,要找到頗費周折;有的“后廚直播”標識雖然易找,但點擊之后跳出的頁面顯示網絡錯誤;有的雖然能直播,但攝像頭被動過手腳,消費者看不到后廚直播或者“看了個寂寞”……“互聯網+明廚亮灶”打了折扣,應有的作用無法充分發揮,實在令人遺憾。
“互聯網+明廚亮灶”被“偷工減料”,背后的原因并不復雜。有的是商戶底氣不足,自身后廚不整潔,“心中有鬼”所以不敢讓直播的攝像頭運行起來。有的則是動力不足,雖然后廚衛生等搞得不錯,但認為“互聯網+明廚亮灶”給自身帶不來多少好處,便支應糊弄了事。此外,相關部門在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工作時,過于追求表面上的覆蓋率,而忽視后續的監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舌尖上的安全”容不得半點含糊,“互聯網+明廚亮灶”不能打折扣。相關部門一方面要加大監管力度,定期、不定期開展專項檢查,督促倒逼餐飲商戶或外賣平臺把“互聯網+明廚亮灶”實打實落地。另一方面,不妨對“互聯網+明廚亮灶”落實到位的優質商戶進行宣傳推介,并在相關平臺上給予店面加注標簽、流量加持等鼓勵措施,讓他們“嘗到甜頭”,形成激勵示范效應。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各方齊心協力把“互聯網+明廚亮灶”不折不扣執行到位,食品安全的防護網就能越織越密,消費者就能吃得更放心、更安心。(許君強)
(責任編輯:陸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郵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