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月的一場視聽行業大會上,長虹公司董事長趙勇“感覺有點失落”。用他的話說,如果在10年前,這樣的視聽大會,電視機一定是主角,而時至今日卻鮮有人再提及電視機,這讓趙勇感覺到“是多余的一個人”。
趙勇的這種失落感,或許恰恰代表了在這波互聯網化的大潮中,家電企業的集體感覺。就在家電企業還在為真假4K等技術細節爭論不休的時候,互聯網公司闖入了電視業,并攪動了家電企業拼殺多年形成的產業格局——就在互聯網公司將智能電視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家電企業突然發現戰場變了。
與小米、樂視等互聯網公司的輕模式相比,長虹擁有更加完備的電視產業鏈優勢。當然,優勢有時候也可以轉化為劣勢,正如最近被炒的火熱的董明珠與雷軍之間“豪賭”一樣,雙方的優勢有時候在對方看來可能也是劣勢。
長虹的下一步在哪?趙勇希望通過“3+2”變革戰略,融入到新一輪的行業競爭之中。所謂的“3”,是由原來的舊“3”深化為現在的新“3”,即由原來的“軟件+硬件+服務”延伸形成“新三坐標”,即智能化、網絡化、協同化。“2”即做平臺,一面在內部體制創新,一面拓展外部合作,構建生態系統。
在長虹看來,未來所有的終端都將會成為智能化終端,每個人都將會擁有多個智能終端,而多個智能終端間必然需要相互鏈接,這些智能終端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把它看成傳感器。因為它記錄了用戶越來越完整的生活軌跡。趙勇說,以后若問我,“你是賣什么的。”我說,“我是賣電視的,同時我也是賣電視機傳感器接口的。”每個智能終端可以看成傳感器接口,將消費者的數據傳輸到云端,這也就是下一步的“大數據”時代。這對于長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因為長虹每年有著百萬的產品銷量,這是一個可以成為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以“基金+基地”方式,實施員工內部創業計劃,長虹創投基金規模不小于2.5億元,其中長虹出資5000萬,來自國家發改委及四川省政府的配套引導資金1億元,再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1億元。此舉極大的挖掘了長虹內部所存在的潛力,據長虹創投基金籌備小組組長任宗貴透露,長虹公司首批申報的內部創業項目已達19個,涉及軟件開發、移動互聯網、基于4G的移動視頻通訊云平臺等。